同桌没带罩子让捏了一节课怎么办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同桌没带罩子让捏了一节课怎么办,以及100元换50元的玩具,孩子之间不等价交换,家长应该怎么做?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叮当派好习惯

叮当派好习惯,持续推送教育热点、好习惯养成方法、学习干货等丰富内容,助力3-12岁儿童“学习、情商、性格”三方面优化!欢迎转发、收藏本文~

前几天,一位家长发私信给叮当派好习惯说了一件事:

“刚才楼上小孩来我家玩,走了之后发现两个小孩子互换了玩具,价格大概100和50的区别吧,我觉得只要孩子觉得值得就行了,价格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即可。

但是孩子妈妈和我妈都觉得不行,这样吃亏,要换回来,不然以后还会乱换玩具,怎么处理好一点呢?”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时期,有过自家孩子盲目进行“吃亏交换”经历的父母还不少!

之前,许多父母都分享过自家娃儿有多“慷慨大方”。

有拿芭比娃娃换了个发夹的。

还有更大方的,直接送!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孩子。

当父母的每一步,都有看不见的坑,昨天还在努力教孩子学会分享,今天就因为他们的过度慷慨头疼不已。

很多父母会逼着孩子要回来,可当带着孩子去敲小伙伴家的门,看着他低着头,怯怯懦懦地站去小伙伴面前小声恳求道:“能把我的玩具换回来吗?”,父母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家长们遇到孩子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到底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之间怎么能自作主张地把家里东西送给别人呢!

还记得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羚羊木雕》,讲述的正是不等价交换。

故事主人公“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黑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但父母知道后,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要“我”从好朋友那儿要回来。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我”的妈妈坚定地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的爸爸说:“小孩子之间怎么能自作主张地把家里东西送给别人呢!这是不对的,不信的话,你明天问问老师……把这样珍贵的东西送人,他也会反对的……呢?”

“我”很伤心,而万方不但不生气,还安慰“我”。

羚羊木雕虽然已在“我”的手中,但“我”是多么伤心啊!

“我哭了,我真的号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子上。”

当时小小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我”,他珍视友情,他觉得友情比羚羊木雕珍贵。

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理解文中的父母,这是爸爸从非洲带回的、价格昂贵的、需要留在家里的纪念品,他们珍视的是羚羊木雕。

可是,换回了更贵的玩具,孩子却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承诺和契约。

孩子的世界里,不存在“吃亏”

我们成年人衡量一个交换匹不匹配的标准,往往就是物品的价格,100元的物品比10元的物品值钱。

可孩子喜欢一件玩具、一本书、一件衣服,喜欢的是这些东西本身,一片楼下捡来的叶子也可能是宝贝,跟价格无关。

所以,在孩子心中,一个小伙伴是自己的好朋友,跟他交换我很开心就足够了,他们不会考虑交换的东西价格是不是匹配,更不会觉得“吃了亏”。

所谓的“吃亏”,是大人世界里的价值观。成年人不会用一颗钻石去换一枚塑料发夹,但对于孩子来说,一颗钻石和一枚发夹的价值没什么不同。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小伙伴交换玩具或者其他东西呢?

叮当派好习惯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3-6岁的孩子,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人际关系敏感期,他们会通过有形的物质交换,与别人发生链接,发展自己的友谊。

其实,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他们从一出生开始,他便开始了社交意识。

3岁之前的小朋友,主要是和父母或家人之间的社交,3岁之后,便会执迷于同龄孩子之间的社交,这一敏感期通常会持续到5岁。

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食物开始。比如去上幼儿园时,会想把家中的蛋糕带去和同学一起吃,同时品尝同学家中的美食。

当两个孩子互相认识、接纳,在一起品尝食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朋友在一起的舒适与被人悦纳的快感。

但是,聪明的孩子们很快发现:当我没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当你把我的好东西吃完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这时,孩子们就会找一个不会消失的东西来跟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关系,通常就是用玩具,当然也有可能是绘本或者家里的其他东西。

总结一下,交换礼物其实就是孩子渴望友情,希望交到好朋友的一种表现。

所以大人指责孩子,并逼着换回来,可能让孩子产生羞愧感,在朋友面前没有面子,不值得信任,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教会孩子如何交换比命令禁止更有效

孩子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藏着成长的密码。

如果孩子进行了不等价交换,不必着急指责,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交换。

1)物品归属:宝宝的、爸爸的、妈妈的、大家的

我们日常多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他的,什么东西是爸爸妈妈的。

避免孩子拿爸爸妈妈的东西和小伙伴交换。

一个女孩把妈妈的吊坠放在核桃壳里送给了朋友,后来才得知那个吊坠价格不菲。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但妈妈没有责骂她,只是说:“以后给别人送礼物,先问问我,不介意你送贵的,但别把坏的送出去,也别把我用的东西送出去。”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认为自己家的都可以随意交换。

家长不妨带着孩子整理物品,分门别类“贴标签”。商定哪些可以交换,哪些可以赠送,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可以分享但不能交换,哪些是父母的不可以随意支配。

并与孩子达成约定:虽然这是你的玩具,但是是爸妈出钱买的,下次再想交换,需要提前告诉我们。

2)心平气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既然明确了物品归属,那对于父母明确同意孩子“可交换”的物品的所有权,父母应当尊重他处置自己东西的权利。

父母随意把孩子的东西送给别人,会让孩子非常难过气愤。当父母尊重孩子的物品处置权,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时,他也会去尊重别人拒绝的权利,同时也学会拒绝别人。

3)跟孩子“谈钱”

西方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是知道钱是什么。

偏偏,中国的父母总是“谈钱色变”。

有一天,叮当派好习惯小编下班乘地铁时,对面座位上一个7岁左右的男孩子在和身边的妈妈要5块钱零用钱买本子,结果他母亲恶狠狠地说“小小年纪,要什么零花钱?妈妈明天给你买就是了,你把学习搞好就行!”

于是,有一大部分孩子对钱没有概念,钱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孩子就会觉得:把父母买的ipad、手表等等东西送别人,有什么问题呢?爸爸妈妈不是可以再买吗?

罗伯特·清崎说: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有人会替你教。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浙江11岁留守女童痴迷游戏,10天内从奶奶和爷爷的银行卡中,刷走18万元打赏网红。

(图片来源:中新网)

云南的9岁男孩在生病住院“打发时间”时,一笔笔地将住院费陆续打给游戏主播,总计15124元。

(图片来源:新浪网)

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赚来的,应该怎么使用,购物时不妨让孩子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孩子逐渐明白价值和价格的意义。

我们也不用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太多金融的知识,只是让孩子明白,每一样东西都是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买来的,值得好好珍惜,要更加理智成熟地处理自己的物品。

物品是身外之物,孩子的性格和情商才是伴随终身的。

让孩子保存那一份童心吧。等他慢慢长大就会了解到价值了,也会考虑交换的必要性了。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叮当派好习惯的文章,记得在下方点赞、收藏、转发哦!也欢迎您留下对上文内容的看法。

END

关于同桌没带罩子让捏了一节课怎么办和100元换50元的玩具,孩子之间不等价交换,家长应该怎么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