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abc理论(走进埃利斯的ABC理论)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埃利斯abc理论,以及走进埃利斯的ABC理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想,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种认知治疗综合成了一种新的正式的咨询和心理治疗系统,同时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主流之一,在美国,几乎有1/3的临床心理学家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在认知模式治疗里贝克、埃利斯的贡献比较大,特别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当中。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一个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太没有用了,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身心健康要时刻与我们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做斗争,首先就要了解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埃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这样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少很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关于本次埃利斯abc理论和走进埃利斯的ABC理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