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小说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名著小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名著小说以及如果,可以和名著小说里的主角一起吃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时候看电视,可把我馋坏了。

看《西游记》,唐僧走得累了,立马吩咐下去:“徒儿们,去化点斋饭来。”不一会儿啊,孙悟空就捧着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回来了。记得有一章节,那斋饭还是搁别人灶上偷的,那可是纯正的柴火灶,不知道底下有锅巴没有,肯定特别香。

师徒四人,取经路程行走了十四余载,在这漫漫长路中,有时候,走到富裕的国家,能跟皇上一起吃顿宴席;有时候,走到沙漠戈壁,也能啃上两口馍饼;最最让人眼馋的,当属王母娘娘举办的蟠桃盛会了,享不尽的奇珍异果,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喝不够的珍馐美酒,堪称琼浆玉液,按照我们90后的现代话来说,那是什么神仙味道啊!

现在想想都忍不住流口水。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和名著小说里的主角们一起吃饭呢?

现在都不用你去看名著,就有这么一个人,把名著小说,以及知名作家笔下的美食,盘点了一遍,让你可以一览众多名著小说中的美食,他就是张佳玮的《这本书好吃吗》。

一、人间至味是清欢

提起名著里的吃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想起来一些。

比如我开头提起的《西游记》,再比如:

《红楼梦》里姑娘们吃的鹅掌鸭信、酸笋鸡皮汤和枣泥山药糕。

《三国演义》里的松江鲈鱼和紫芽姜。

《水浒传》里的白松子胡桃肉茶和蒸卷烧鹅...

有些美食,提起来就能让人想到书中的人物,比如

提起茄鲞,就能想到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提起一盘牛肉,两斤烧酒,就能想到打老虎的武松;

提起青梅,就能想到曹操和关羽温酒煮华雄…

二、民以食为天

你可能会想,不就是把书里面的吃食拿出来单独集结成一本书吗?这有什么好看的。其实不然。

作者探讨了很多美食的背景,充分的给我们介绍了这些美食的来源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本人的背景对书中美食的影响,比如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书中就多是浙江美食,充满绍兴农家乡野气息。

还有地域对书中美食的影响,比如《骆驼祥子》和《茶馆》,作者老舍先生是纯正的老北京范儿,自然对身为车夫的祥子的市井日常,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书中美食的影响,比如独居的村上春树,秉持着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他笔下的美食,就多清淡素雅。

甚至朝代背景对书中美食的影响,比如宋朝禁止私宰耕牛,所以一般城市居民很少吃牛肉,《金瓶梅》里便是如此。《水浒传》之所以有牛肉吃,是因为多在荒村野店,正好体现江湖好汉的特征。

三、不止美食,还有学问

名著中的吃,不单单只为吃,而是用吃来作为切入点,去为书中的人物以及主旋律润色,借食物以及烹调及食用的方式,传递书中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及状态。

比如发明东坡肉的苏轼,在他的诗里,仿佛什么都是人间美味。其实细细看来,真的都好吃吗?只是苏轼后来心态开阔,乐天知命,在他这个放达的心态,什么都好吃了。

比如写《浮生六记》的沈复,在书中关于吃的日常里,不过都是些粗茶淡饭,却足以体现沈复夫妇的感情深厚。

比如《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每次卖血之后,都会仪式性地犒劳自己,吃一盘炒猪肝,喝一壶黄酒。这是他的仪式,是他的慰藉,更是他在困苦生活中的终极安全感。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书中的吃是无足轻重的么,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作者张佳玮真的是博览全书,《这本书好吃吗》可谓是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中的关于饮食的片段,通过饮食,传达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环境,分析得入木三分。

作者从吃处着眼,用最贴近书中人物的方式,打开了一部部伟大的文学经典,开启了关于味觉的文学想象之旅,生活百态,滋味万千,尽在其中。

如果让你和名著小说里的主角一起吃饭,你最想和谁一起,吃点什么呢?

名著小说和如果,可以和名著小说里的主角一起吃饭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