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唱诗班 颂经典之雅美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中国唱诗班的一些知识点,和颂经典之雅美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聚圣贤之地而蹈古风,发东海之音而启孩童,邀天下名士而论道义,倚泰山之峻而颂昌隆。”这是孔夫子79代嫡长孙代表孔垂长先生在《国学小名士》的开篇题词。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怀旧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无论是《诗词大会》的论古颂贤还是《国家宝藏》的文物追溯,背后都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使命,追古是这片土地是祖辈对我们的馈赠。

2、《中国唱诗班》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的,这部动画最开始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杨德昌导演的实验性短片《追风》,“追风”指的是追逐风情。对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言,追的正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影片借助《诗乐启蒙》唱片的柔美,配合了嘉定文人的故事,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雅境。

3、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唱诗班》是现代版的“美术动画”,是百分百的“国风动画”。美术片最早在《电影艺术辞典》的解释是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和折纸片的统称,是用来指代以美术造型手段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得以表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美术形式,它最重要的两个特色就是“美”和“雅”。

4、该作总共有六篇,至今已有《元日》《相思*上》《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思》五个单元,目前还差《咏梅》一章。即使岁寒三友的“梅”还未出现,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自勉态度却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

5、跟早期美术片如《山水情》《九色鹿》等经典之作相比,《中国唱诗班》确实略显平庸,但放在这个“人情日渐疏远、经典日渐消失”的时代里,它就像黄执中所说的“远方的声音”。它或许不能激起每一个中国人对经典对传统的追溯之意,但也足以激起我们以及他者对故国故人的好奇之心。

6、①诗词文化

动画里最别具特色的还要数中国的诗词文化,这是文人们刻在骨子的家常便饭之事。在剧本的设计上,《中国唱诗班》巧妙地做到了就地取材,直接套用了国内广泛流传、原滋原味的古诗文。因该剧最早的开掘资本源于“嘉定800周年”活动,所以故事则以“嘉定文人”为主线,《诗乐启蒙》的唱片为辅,精确地做到了背景设计和配乐都向民族特色靠拢。

7、②年节文化与饮食文化的交融

《中国唱诗班》里涉及年节和饮食文化最明显的单元故事是《元日》,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元日”并非“元旦”,虽然两者只差一笔,但显而易见元日的“国风”味道更足。元日起源于《尚书》,泛指吉日,特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元旦源于《晋书》,泛指每个月的首日,特指阳历年即国历一月一日。

8、几乎所有地区的饮食文化都与该地的民间习俗有关,不过该剧稍微有心计的是它选择了举国同欢的传统节日——春节来引出这一章的故事。除去最具代表性的客观因素,制作方还是顾及到时长问题和观众共鸣的能力,选取“全民记忆”的节日确实是最佳之道。

9、《元日》主要是通过“舞龙、甩花灯、换对联、看爆竹、吃糖人”等娱乐方式去展现一个有声有色的“中国年”,这已经不再只是嘉定的“年”,是所有国人心中最期待最动心的“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除旧换新、盛备美食、载歌载舞,我们抛弃所有的烦恼尽情地欢呼奔腾,这是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在这片土地上始终无法动摇的原生情怀。

10、《元日》的色彩构造主要还是以“红调”为主,精准地宣扬了跨文化语境的“中国年”和“中国红”,结局又以扑面而来的“龙头”点睛,真正做到了颂国之精髓、念民之情怀。

11、除了过节的吃喝玩乐,该篇还提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师生文化”。对于学生的热情到访,唐时升先生选择了“供菜、菱角、地梨、圆团”等淮南特色美食来迎客。古有郭林宗冒雨剪韭,现有唐时升灌园彌蔬,嘉定文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及无拘无束的处事观透过屏幕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记忆里正如先生所言,落生拜师恩的这份心意比吃什么都“鲜美”。人在家在,情怀在,才能食之有味。

12、③耕作文化

无论是《元日》中唐时升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还是《游子吟》王鸣盛母亲晨起缝制衣裳,都是中国“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缩影。自家需求自家生产是早期中国部落民族的特色,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古人用了更便捷且可行的方式增加了家庭的劳作效率,这也成了我们后来歌颂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然而所谓的“女织”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王鸣盛梦里有华丽的织布机,但事实上京赶考的那套新衣裳是母亲晨起缝制出来的,其代价是“手皆龟裂皲瘃,血濡缕缕”。

13、孩子挑灯夜战,母亲在旁陪伴,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来不仅是“穷人通过科举(读书)改变命运”的辛酸之路,也间接地介绍了中国耕读文化独有的浪漫,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不为人知的女人,她可能是母亲。

14、④红豆

红豆是《相思》的线眼,该篇是以中年有为的王初桐看到了红豆簪子而忆起了年少一段懵懂的恋爱故事。红豆是王维诗里的“相思物”,替儿时的王初桐表了白,后来又变成了六娘熬制的红豆粥,最后在世俗礼法面前,变成了断情绝思的红豆手绢。

15、故事里提到的“红豆”其实是三种东西,王维所说的“相思物”是南方一种色泽鲜明有毒不可食的植物;母亲和六娘红豆粥里的“红豆”是我们常见的赤小豆;最后的“红豆”是绣在丝帕上的“思念之情”。红豆随着王初桐的成长,渐渐地从实体物质变成了精神追求,末尾的红豆丝帕又与开篇王维所说的“此物最相思”相呼应。

16、除此之外,动画片的背景还参照了《嘉定方志》一书,借鉴了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画册如《元宵图》《嘉定四先生》《南都聚会图》,尽可能地还原八百年前的嘉定故土故情故人。倚靠史实,力求精准,慢工出细活也是《中国唱诗班》的独特韵味。

17、按照短片播放的顺序来看,每个单元故事对应的分别是国情、爱情、亲情、友情及乡情,从国之传统到个体的三种情感表达,再从个体的情感倾述回到民族的离别之苦,这是动画的制作路线。

18、①渐失的春节记忆

《元日》作为该系列作品的首部动画短片,主要是以展现“风土人情”为主,借助嘉定“衣食住行”,微妙地勾起了观众心中对热闹“中国年”的憧憬和期待。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里,那个嬉嬉闹闹、欢歌载舞的春节也随着我们的成长渐渐远去,邻里的情谊也在忙碌中消散。

19、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让家变得更像家,年变得更像年。影片以孩童的角度穿越时空回到了嘉定热闹的春节,也是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去传递一种“众乐”的情怀。只要人在情怀在,无关年龄无关距离,年永远在。

20、②红豆痴侬的文人浪漫

《相思》是该系列的第二篇,爱情永远是人们久颂不衰的话题。这单元的诗词虽然借助了王维的“此物最相思”,但所选的故事其实还是来源于嘉定文人毛大瀛的《戏欧居词话》。

21、王初桐和六娘的爱情故事是否真的存在?又是否如影片所提到的“从此王郎是路人?”

22、关于这段爱情故事,历史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王初桐的“红豆痴侬”确实有迹可寻。侬指的到底是不是六娘?历史留给后人的无线遐想也通过影片传给了观众,古往今来无论是姬宫湦的“为博红颜一笑戏诸侯”还是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都深藏国人的浪漫爱情观,留白其实是对这段痴恋最美的守护,这也是解释了《相思》这一章节出现“上”却没有“下”,“下”就是打破遐想回归现实。

23、为了更高程度地还原这段恋情的痴缠,影片在只有九分钟的时间依旧保留了“蝶恋花”的小细节,借助民族符号的特殊性增强了《相思》的可读性和画面感。

24、③临行密密缝的母爱

对亲情的赞颂并非中国独有,但不同地域阶层文明对该情感的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游子吟》是以四小孩捉迷藏撞到了父亲的旧棉袄为导火线,勾起了嘉定文人王鸣盛过往母亲的陪读记忆。

25、《游子吟》的主线故事发生在王鸣盛上京赶考的前一晚,害怕孩子受寒又受嘲的母亲晨起为孩子赶做衣裳。影片并没有直接描绘缝补的场景,但却借助主人公的美梦及画面色彩的逐渐饱和度来衬托母爱的力量和温暖。

26、梦中的王鸣盛脚踩白云,象征的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小糕团入梦对应的是清代袁枚《子不语》所提到的鼠荐巻;最后的镜头停留在那个带来温度的织布机,此处所谓是无声胜有声,观众也逐渐明白了人暖胜天寒。该篇的结尾又拉回了现实,以四小朋友怜母的一幕收笔,这不由让人想到颇具代表性的“孔融让梨”,儒学所提倡的“孝顺”是知恩图报。

27、④初晴后雨的释怀

《饮湖上初晴后雨》讲的是嘉定文人娄坚科举落败后,在游湖赋诗的过程中受到了才女徐小曼的开导,最终云开见明月的故事。

28、该篇也是这系列中最受质疑的,这一章节的题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提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似乎与娄坚的“云开见明月”并无关联?

29、在理解这一题词之前,我们先谈苏轼的另一首雨中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该诗就提到了“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与前文所提到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0、苏轼认为我有竹杖草鞋胜过骑马,这有什么可怕的。下不下雨?浓妆还是淡妆?我照样不受影响,这两首诗都充分地传达了苏轼乐观开朗的豁达情怀。古往今来科举的状元有多少,真正能被记住的又有多少?事实上只有才华横溢的人才能名垂青史。所以徐先生才言,“汝试观古今衣冠富贵而今安在,唯贤士留其名耳”。

31、该篇是借嘉定四先生疏解娄坚落选之事来传达嘉定文人的价值观,自古儒官多误身,有才华的人在哪都无所谓。

32、⑤无论身处何方,士以身报国

《夜思》的第一幕是以自由女神开篇,交代了故事真实的地点,除了结尾与博士的交谈为现时空的情节,其余都是过往的记忆,该篇的镜头转移和表达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致敬了今敏的《千年女优》。

33、主人公其实是中国第一外交官也是国联代表顾维钧先生,国人对于顾先生的了解更多是巴黎和会的理智反击,故事则是选取了顾维钧寻找“本庄繁将军策划九一八事变,炮制满洲国证据”的部分。

34、中国影视本身就有自带教育的使命,国漫一直被吐槽的正是太过生硬的教育方式和太过夸张的表达效果。《夜思》一改前程,在和本庄将军对峙的时候,短片保留了顾维钧先生理智的回复以及冷静的神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踏上这里的时候,就没有再想过回去。

35、为了保证故事的还原度,制作组还专门跑去考察了顾维钧纽约的故居,除此之外影片所出现的酒店、哈尔滨火车也是原地取景。顺便一提,剧里哈尔滨火车站的牌头还格外注意了德语这一细节,包括顾维钧实地参观的时候,墙上的海报历历在目都是“东北王道乐土,自由之邦”的洗脑口号。

36、这一段过往的历史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清,影片并没有刻意花时间去拎清它,而是以顾维钧解释“什么是外交官”收尾。在这里有个韵味极深的点,提及祖国的时候,顾先生用的是“她”,英译也跟着用到“her”,这也侧面地反映了《中国唱诗班》制作组对小细节的看重,细节影响成败,用心决定高度。

37、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各国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早些年美日漫就专门跑来挖掘中国的民间剧本和传统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迪士尼赫赫有名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

38、“移民成国”的历史环境使得美国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价值观,可以说美国的发展史决定了美国能够更大程度地接纳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这种天生打破世界观众群欣赏大环境的优势使得美国动画更趋向于幽默喜剧和未来科技,萌生了美国商业电影的“拿来主义”。

39、从某个程度看,拿来主义虽然不值得推崇,但对于一个无历史根源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借助其他国家有名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再将其进行“民族化”,又以新的面貌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这种方式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确实是最便捷且可行的。

40、必须要说的,美国在“取”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着重高度宣扬了本国优越的动画技术。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在探讨美国发展神话的时候就指出,美国人格外相信技术的力量,他们坚信技术是美国电影行业得到世界认可的首要条件。所以即使借鉴了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这一形象设计也只是吸引他国的外壳,影片真正的内涵实际上还是在诠释美国开放、独立、幽默开朗的人文精神。

41、这是以改编为主的国家动画产业成功发展的模范,实践证明技术确实使得美国的电影行业遥遥领先。但从原滋原味的国土人情脱颖而出的动画国家,也不是没有,如早期的中国和近代的日本。

42、日本动画为了树立自己的民族特色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早期的实验动画还是以效仿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主,后来发现国家动画技术运用的差距,才转向寻求东方风格之路。前期的东方之路也出现一段借鉴中国传统的历程,如《白蛇传》《西游记》,直到《龙子太郎》的出现,日本动画逐渐本土化,更大程度地去挖掘本国的人情世故,完成了“资源—产品—品牌”的战略布局

43、这也曾是早期国漫成功的模范战略,从《大闹画室》到《宝莲灯》这段时间,国产动画可以说一直走在世界的先锋,哪怕时至今日,《大闹天宫》《山水情》《牧笛》等作品依旧是国漫的巅峰之作,既无可取代也无可超越。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文革,国内“开放、自由、明朗”的氛围被一次性打破,国漫的质量和数量受到了威胁。90年代末平复错误的思想潮流后,国漫却没有如期走上回归之路,而是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为了技术舍弃了艺术,为了国际化而放弃了民族化,一味地盲目西化,背弃民族传统,出现舍本逐末的文化错位态度,最具代表性是《魔比斯环》。

44、客观来讲,《魔比斯环》是一部还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它满足了年轻人想要的“炫酷、热血、英雄”情怀,不夸张来说,它可以说是当下中国三维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但这部作品最大的败笔在于,它是中国人的动画片,却找不到中国文化元素,它既没有宣扬民族特色,也丝毫不让观众记得这是中国的动画电影。罗宾.金对此是这么答复的,如果中国拍出来的动画片只能逼近美日风格,那么我们需要它吗?中国动漫产业的当务之急不是照搬好莱坞和日漫格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好民族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唱诗班》成功的地方,它确实做到了技术和故事同步进行。

45、动漫创作需要的是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前者要靠历史资源支撑,后者需要国人端正态度,学着对国产动画释放更多的善意和包容心。

46、《中国唱诗班》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国人也能讲好传统的故事,我们无须在他国动画找己国情怀。该作最优质的一点是它静得下来也经得起考究。如同谭老师所说,你在这片土地生长,你比别人更熟悉这片领域的历史和文化,这也是其他国家无法借鉴和发掘的。

47、作为这部动画的拥护者,我也由衷地希望《中国唱诗班》对传统的复位能激起国人对中华经典的追溯之意以及对自家文化的认可和保护欲。

中国唱诗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颂经典之雅美、中国唱诗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