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情迷六月花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所谓情色并非如此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HenryandJune(中译名:《情迷六月花》)因为情色标签而在国内广为人知,1990年上映时亦创在美国电影评级系统(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开创先河,成为首部NC-17电影。据说制定此类分级的目的,就是将此类严肃电影与hard-coreporn区别开,以便于成人议题存在电影市场之中。影片以美国著名作家Henry(亨利米勒)的情人Anais的视角出发,展示她与Henry以及其妻子June之间的肉体与情感纠缠,以及亨利米勒《北回归线》的创作过程,情节系据当事人Anais所出版的日记所改编。
2、乍看此片噱头很大,又是开创分级类别,又是名作家私生活,当事人日记改编。遗憾的是,当作为电影灵魂所在的编剧浮于表面,角色塑造失败、成为看似输出台词的工具人,那些看似连贯的影像实际已相互割裂,如一幅幅精美却彼此缺乏关联的海报——这一幅叫“情欲就像沸腾的开水冲撞着壶盖“,那一幅可以叫“蜗居巴黎作家的颓废生活”,还有“上流社会的宴席”以及“午夜巴黎的狂欢“。它们华丽、氤氲却又肤浅,因为彼此没有关联,拼不出一个具体的故事。在超过两个2小时的时间里,我找不到人会相互吸引或伤害的原因,以及人的行为大概率会产生的后果,而恰恰是这些,才是展示性格与际遇,并完成叙事的关键。在这里,一切的角色与场面似乎只为烘托女主角Anais的无边魅力与莫名的“自我成长”,于是所有的角色都成为了提线木偶,不可置信的情节一再出现。
3、比如,Anais为何会成为Henry的情人?身为银行家的妻子,她正闷得发慌想遇到“有趣的人”,男作家适时出现,关心了几句她在写的小说,她讲了一通文艺评论,就这样,两个人相爱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很简单,大多就一个来回,很多时候甚至是自说自话,甚至是发一通脾气就跑掉,基本没有“短兵相接”“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更别提靠这样单薄的对白调度出的调情场面了,作为观众的我没感到其中有什么火花。但他们就爱了,因为编剧决定了。
4、与此同时,能解释角色性格、人格设定的情节更是稀缺。比如,Anais对文学的热情与见地并未在一些细节或者具体事件中体现(也许优秀的穿衣品味是唯一的线索),她更像是一个代表“文艺贵妇”的空洞符号,踩着优雅的步子在不同的场景间切换。对Henry这一角色的塑造有过之无不及。Henry在片中最擅长的事情就是不讲卫生与举止奔放(他的祝酒辞drinkcold,pisswarm),好似这些标新立异的习惯获得了女主角注意后,这个人格就完成了使命可以领盒饭了,而现实中亨利米勒其人的活泼以及anarchic这些更加触及他底色的特点却不见踪影(参见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nc-17-pioneer-Henry-June-738161/)。大作家亨利米勒在电影中沦为了Anais寻找自我的工具,本人的性格与文学创作成为了没灵魂的背景板。
5、Anais其夫Hugo的角色就更单薄了。影片中,Hugo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银行家,对于妻子越来越波西米亚式的性生活似乎毫无察觉。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妻子无限的宠爱,当妻子的司机与提款机,在妻子纵情狂欢时一个人快乐地打鼓。实际上,Anais曾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写信给彼时已成为前夫的HughGuiler(Hugo的原型),望得到他的谅解,对方回信称“因为你,我的生命更有意义“(Kraft,Barbara.Ana?sNin:TheLastDaysPegasusBooks,ISBN978-0988968752,2013,p.200)。现实中这样复杂、深刻的关系折射出的当事人理应具备的人格与闪光点,并未在影片中获得展现。
6、或许是因为Anais身上有“亨利米勒的情人”这个广为人知的标签,丈夫的角色于是成为了工具人中的工具人。就这样,这部电影用超过两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悬浮在现实之上的空想。别墅的雅致,情人的青睐,文学的桂冠,都成了理所当然,只为成全对作家与名媛之间风花雪月的幻想。
7、总而言之,需要旁观者自然地理解、自发地共情的情节,却在靠演员的对白以及内心独白强行推进。本片值得称道的是极其流畅与细腻的摄影,每一处镜头的挪动都如有灵魂一般地精准、犀利,在恰当的时间停在恰当的方位,可惜单单摄影无法挽救叙事的失败。
8、当你抱着对所谓“青涩片“的期待观看这部电影,也许那些精致的镜头确实能令人获得感官享受,但这种美是肤浅的,还不如《大宅门》里白景琦调戏香秀的场面荡气回肠。
关于情迷六月花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