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补锅花鼓戏原唱)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补锅,补锅花鼓戏原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母亲着急地唠叨着,“补锅匠已经好久没有来啦!”没准,手艺人也有三病两痛的,抑或生意好了,顾不过来......

家中的动样东西就少,难得有备用的。一口煮潲的大锅(农村叫龙大锅子)的“墙壁”上,已经开始浸水了,边烧火,水滴边往火中滴,很显然已淬灭一大片。舀干冷却后,对照光亮处,照得人影过,“用不了了,怎么办?”母亲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自我繁殖的土猪,大多为吊肚猪,适应性不强,吃生料容易生病,只有把干红薯藤、田菜、米糠、水浮莲、野菜之类的,剁碎煮熟、捻细,在捻细的过程中,也好发现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譬如薄膜,一旦误食,甚至危及生命。

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立马买锅的,相对普通的农家来说,是大件,这是一笔大开支,要做“年度预算”。家中能随时拿出几张“工农兵”(拾圆大钞),别说“老人头”(佰圆大钞),那确是富裕人家啦!若不是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钞票是什么模样,何况油盐柴米酱醋茶,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暂借。

借,是农村的主要生活方式,除不能借妻外,那将是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其余什么东西都可以借,比如借钱、借米、借衣借裤、借被借鞋等,哪怕大年三十日的砧板,各家各户都不会有空,都可以借。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构筑了浓厚、朴实农村人的人情味。

而别人的家里也是瓦缝里漏月光,屋中两根牵墙梁。借一两次可以,这搬来搬去的,磕磕碰碰,担心会损坏。到那个时候,怪你也不是,不怪你也不是,简直是“好心不会好报,黄泥筑一个黑心灶。”

柴火,在农村极为紧缺。生火的时候,一般不会另起灶炉,冷灶冷锅要耗柴,大多数人家都是在煮完菜后,接着就煮潲,一锅多用。为了充分利用热能,在灶角处,都会安上一个汆氹,根据生火时间长短,有热水用。曾一度,中国农村还进行过“厨房革命”----省柴灶。长辈们常常告诫,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

所以,综合考量,补锅比买锅划得来些!

“补锅子啰!补锅子啰!......”补锅匠放下身上的担子,手里握着一把炉钳,满屋大小都要喊到,生怕别人漏听了,同时也让在田里劳作的人知道“补锅匠来了”。一边叫唤,一边与有需要的农户进行交流,充分搜集信息,决定是否“起不起炉”,合不合算。如果只有一、两户,他就会告诉你,提着锅子,到隔壁生产队一起去补。

“起炉啰!起炉啰!”在一群看热闹的小孩起哄声中,选择一个背风和大热天阴凉的地方,准备大干一场。

补锅匠的一担箩,是特制的。箩筐上面不是箩索,而是箩系,立得起的,这与箩里挑的东西有直接关系,一个风箱,一个泥炉和一些焦炭,有的还带了一个铁鼎,主要是风箱,有一米来长,只有竖着放,靠在箩系上,用绳子绑定着,便于在田间小道不被庄稼碰撞到,也便于斢肩。

稍稍平整一下地面,小心翼翼地端出自制的泥炉,类似于三足铜鼎,乍看还以为是铁炉,用得多了,铁水或溅或漏在上面,产生了错觉,炉中用的熔铁罐也是用黏土捏成的。比较一下铁炉与风箱之间的距离,用一根固定的风筒连接着密封处,就地取泥捏合捏合,补锅匠有意识地拉几下风箱,检验是否漏风,以便事半功倍。

在并排的地方,订下三颗长钉,形成三足鼎力的支撑面。要说讲究的,支撑面呈后高前低为最好,操作起来,躬腰就少一些,不会有那么辛苦。那时候,在农村还没有水泥这一个概念,地面硬化靠的是用力去夯实、锤紧。起炉对地面几乎没有伤害,所以,选择在任何地方,都会被受欢迎的。

陆陆续续有人端着锅子,提着铁鼎过来了。补锅匠在铁炉里放入一些焦碳垫底,用铁钳夹着熔铁罐,内定在炉中间,在罐子周围均匀洒满焦碳,充分地包围着罐子,燃烧时,浪费的热量就少。焦碳的燃烧值,决定着温度的高低和燃烧的长短,这些焦碳都是从烧碗窑中选出来的。

炉子小,风力大,一两分钟就看到放进熔铁罐里的碎片,逐渐地往下走,当最后一片完全融入铁水时,火红火红的一罐铁水在沸腾,这种景象,在儿时,会感到如此的兴奋而神秘。突然间,溅起了火花!补锅匠说:“这是杂质!”沸点不同,就爆出去了,形成了火花,好奇心突然上来了,同时,在铁水上面,明显漂浮着一些不合众的的东西,轻轻地被补锅匠舀出倒掉,外行人会感觉到可惜,殊不知就是这些含碳含硫的物质,产生了铁锈才漏瓢的。

慢慢地靠近了风箱,趁补锅匠在补锅时,敏捷地偷拉上一下、两下......或者在不经意间,放下一两粒泥粒到熔铁罐中,又溅起了火花,雀跃然。这时,铁匠会气不打一处,责骂几句,轰走这一批淘气鬼,过不了好久,一拨淘气鬼又将围了过来。铁匠的脾气真好,也证实了学艺人“能吃24眼鼻涕”(耐烦心好)!

东瞧瞧,西看看,烂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有的只有针眼大小,有的已明显缺了一个口子,有的出现了一条裂缝。因为都是生铁,坚硬易脆,所以在补之前,还要敲烂锅子,敲宽窟窿,求得周全。主家甚不理解,心疼着,这是在敲钱。补锅是按究(注)数算,每一究,要一角两角的,究数多了,补锅钱就多。在某一种程度上,补锅匠不会利欲熏心,尽量能少则少的情况下,双方都能接受的,不然的话,下次来补锅会听很多空(嫌)话或断了财路,深知图一个往来生意,是立足之本。

补锅匠左手拿着一块软厚的皮革,平摊在手心,上面还须铺上一层厚厚的灰,用于隔热,右手拿着挑勺,眼尖地从罐中挑出一勺铁水,根据补洞的大小,量是先多后少,放在补皮上,窝在手中间,接着右手迅速放下挑勺,拿起一个攥紧的棕刷,左手由下而上,对照补洞,右手由上而下,顺着锅体,两手用力合印,成型之前,迅速用棕刷拖平,这样重复着一究一究,不能留有缝隙。手艺好的人,补出来的锅,和新的一样,没有起伏,没有隔阂,背面处,就没有去管那么多了。这一些必须是一气呵成完成的。最后,补锅匠要用棕刷把调和好的稀泥,随着“呲”的一声,反复地涂抹,一方面是让锅体冷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锅底看出是否有渗漏,是否需要重补。于是,有人总结补锅匠:“补匠冒得法,全靠泥巴擦。”

手艺也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熔铁罐的铁水,是由一片片的碎铁熔出来的,有多少就熔得了多少,若是用铜,也是一样的,古时候的钱币,最显阔的是铜币,所以,社会上把只知道烧钱的败家子,比作“熔铜罐。”

“倒铁水啦!倒铁水啦!”催促着还有没有需要补锅的,这是预告。这个“倒”不是倒掉,是指从罐中倒出来,冷却,成了铁饼,下次再用。倒掉后,再起炉就比较麻烦了,费时费碳。一般的情况下,到一个屋场需要一天半天的功夫。这一种小手艺,没有人会为他供饭的,所以他只有自带铁鼎,支起一个架,把鼎挂在火上,就地买一餐米,一会儿就煮熟了,至于菜嘛,各家各户都有酸菜,譬如酸辣椒、萝卜皮、豆角、刀豆等,只要开口讨要,都会答应,没有吝啬这个概念。越是没有油水,饭量也大,那时候吃什么都香。补锅匠也是利用这一段时间,考虑是否延迟倒铁水的。

节约是治家之本,补锅匠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手艺人的代表,一个值得推荐的是,相互诚信,从不赊账。

写于2023年2月18日周末

关于补锅和补锅花鼓戏原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